保代实际利用率仅为25% 面临挤水分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呼声最近越来越高,现行保荐制度正酝酿进一步改革。证券时报记者获悉,尽管保荐制度最终将如何改革尚未有明确说法,投行业界却未雨绸缪,开始强调投行保荐业务的集约化管理,将周转率作为首要考核要素。

  据了解,包括光大证券(12.38,-0.30,-2.37%)在内等多家投行业已开始削减富余保代,取消高额“转会费”,并将重心转向培育项目队伍上。不仅如此,保荐制度将要改革的预期也开始在业内产生化学效应,刺激不少投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内部改革,有效推动了保代人员的良性流动。

  周转率为导向

  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显示,国内现有保荐代表人2097名,目前首发(IPO)申报企业有500余家,若以一个项目需要两名保代签字计算,投行业界最多有1000余名保代正在做项目保荐。

  按照上述乐观估计,投行业仍约有1000余名保荐代表人目前正处于“半闲置”状态。而由于项目签字形式多为1名保代作为主签,负有主要责任,另一名为副签,责任有限,这意味着保代实际利用率将更低,约为25%。同时,保代数量的过剩也给证券公司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困扰。

  于是,投行改革的第一刀便落在了保代周转率上。记者获悉,一些投行已将周转率作为保代工作的首要考核要素。

  “今后考核的方向将是以结果为导向,这也是即将成行的保荐制度改革推动我们做出了改变。原本投行是希望正向激励,有更多的保代做更多的项目,但是由于资源分配不均,所以闲置保代自然坐吃山空。”申银万国(微博)(微博)投行业务部人士表示。

  据介绍,采用周转率考核,意味着一名保代必须保证在每年完成一至二个签字项目,否则年度考核即将大幅缩水。

  “富余的资金预算可以用来提高项目团队的参与积极性,因为他们才是实际做项目的主力,这样也能充分让年轻队伍成长起来。”光大证券投行业务人士表示,“除此以外,我们还取消了保代的转会费。”

  与此同时,保代在投行内部的分配机制也开始发生改变。据记者了解,以往投行团队与公司分成大致比例在1∶9,如今部分大型投行也开始削减这一比例,转而进行控制保代议价成本。

  “项目出了问题,保代根本负担不起责任,都是公司兜底,损失的是公司名誉,所以公司理应强势起来。”上述光大证券投行业务人士表示。

  保代遭遇挤水分

  业界预期,随着保荐制度改革的步伐越来越近,真正考验保代水平的时候就快到了,而且这对协调整个投行业生态也有着积极意义。

  由于保代目前仍是相对稀缺资源,对于大型投行来说,养着大量的闲置保代虽然成本很高,但他们更不愿意看到保代人员大量流失;而对于中小投行来说,一名优秀的保代仍是高薪挖角的主要目标,这也最终导致了保代身价的持续高企。

  按照目前规定,保代可以负责一个主板项目或中小板项目、一个创业板项目的签字,每个项目需要两名保代共同签字。

  “现在的保荐思路是推行2+2,那么保代的利用率将大幅提高,已足够应付储备的项目了,由此囤积更多的保代便没有了意义。这对于投行生态而言,将是革命性的转变。”国泰君安投行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时就更强调保代的个人水平,否则很多保代拿不到项目,身价就会越来越低。”

  据记者了解,这种2+2制度,是指从目前的两位保代保荐一个项目(每人可同时在发行部报一个,在创业板部报一个)扩大为同时在发行部和创业板部各申报两个项目。此举同样意味着,以往由大公司垄断的IPO业务,有望为中小投行打开闸门。

  “小投行也有机会,至少不会像以往对比大投行那样贫富差距悬殊。同时,闲置保代也会逐渐流入到紧缺的投行手中,有利于人员队伍的良性循环。”上述国泰君安业务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