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求职报告:找工作容易 好工作难觅(图)

编者按

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创699万的历史新高,而宏观经济仍在艰难中跋涉。这一高一低,造就了眼下这个“最难就业季”。

在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深圳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城市。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深圳是最受应届毕业生欢迎的城市,因为有大量全国各地的毕业生来深 求职,这里的竞争激烈程度位居全国第二。从雇主的角度来看,这里有为数不少的“最佳雇主”,有用人数量庞大的不同类型企业。深圳雇主对高校毕业生的态度, 在就业市场从来具有信号意义。

针对“最难就业季”,本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多个高校、企业、人才市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采访,力争从深圳的视角,还原“最难就业季”的真相,并试 图求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长远解决之道。报道分为上下两篇,分别是“‘最难就业季’之深圳求职报告”和“‘最难就业季’之深圳雇主报告”。两篇报道今天一 同刊出,敬请关注。

深圳求职报告:找工作容易 好工作难觅(图)

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季”,深圳信息学院近日联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行了一场校园招聘会。图为招聘会现场。

今年被称为高校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季”,深圳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有什么期望与企盼?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哪些思考和反省?连日来,深圳商报记者 遍访深圳三所高校,约谈应届大学毕业生,走访政府部门,联系企业,力图“剥洋葱”般地探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核心”答案。调查发现:深圳户籍毕业生就业 难,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另类”含义: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难在找到一份“心目中”的好工作。

“探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源,不能只盯住‘就业季’这个时段。挖树要挖根,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治本之道。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找到好多种类似的‘道’。”深圳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办公室胡晓这样说。

校园招聘会气氛很淡定

深圳有三所市属高校: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学院。今年三所高校共有毕业生1.6万人,绝大多数是深圳户籍学生。

近日记者在深圳信息学院校园招聘会现场看到,校园招聘会现场气氛悠闲,招聘会有100家企业入场,现场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但是令人奇怪的是 招聘摊位前冷冷清清。“在这里没感觉到求职难,来的学生都是大学二年级的,奇怪!”税友软件公司现场招聘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倒苦水。负责学校就业工作的深圳 信息学院副校长刘颖告诉记者,“我们今年2098名毕业生签约率已超90%,多数毕业生已在上班,来求职的自然不多。”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毕业生共87个专业、7000多名学生,目前签约已到尾声。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李凯介绍说:“明显感觉到,今年以制造业为主的 工科类人才需求量在下降。就拿我们学校的印刷专业来说,往年毕业生供不应求,但是今年感觉就业也有压力。这可能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企业订单下降有关。”即便 如此,目前该校毕业生签约率已经达到98%。

作为我市唯一的综合型院校,深圳大学今年应届毕业生共有6600余人,比去年增加了600余人。“今年确实就业形势更严峻些,今年深圳不少企业停止 了招聘计划,甚至开始裁员。”深圳大学就业办的陈莺老师说。记者了解到,该校的网络招聘系统,有上万家企业注册,但从去年10月份开始,招聘企业数和招聘 岗位数都比往年同期下降10%左右。

深圳大学毕业生目前的签约数据仍在统计当中。深大派遣方式共四种,包括“暂缓就业”、“人才挂靠”、“出境留学”和“回生源地就业”。一般而言,签 约单位没有独立人事权或是还没有找到挂靠单位的毕业生会选择“人才挂靠”。目前选择挂靠人才市场的约3000人。这可以确定,深大毕业生签约没有另两所高 校那么高,但是记者采访中发现,深圳大学今年的毕业生特别是户籍学生也没有火烧眉毛的焦躁情绪,淡定、观望是尚未签约的毕业生们最常见的心态。

就在5月底,深圳大学就业办召开过毕业生座谈会。座谈中了解到,一些同学没找到工作并不是因为找不着,而是自身就业欲望不强。陈莺老师总结道:“今年学生找工作容易,难的是找份好工作。”

深圳求职报告:找工作容易 好工作难觅(图)

图为毕业生正在进行就业面试。

“最难就业季”为啥不着急

深圳大学的小陈同学目前尚未与任何单位签约,可她一点不着急:“工作再难找也找得到的啦,看你愿不愿意接受而已。我觉得,人生往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要工作,这几个月还是先缓一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吧。”

与小陈同学一样的深大毕业生不在少数,有一部分同学打算用这段被称作“Gap Year(间隔年)”的时间先去国外走走,看看大千世界,今后可能再没有这种无忧无虑的时间了。

在深职院,记者遇到目前还没签约的小李同学,他也显得很淡定。他说父母跟他交底让他放心,父母很多朋友的公司随时可以让他去上班,现在他只是先靠自己的能力找工作,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深圳信息学院副校长刘颖坦言,面对“最难就业季”,学校今年没有太大压力,因为2000多名毕业生都是深圳户籍,人数少容易消化,多数学生的父母都 能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为孩子求得一份工作。不过刘颖认为,明年开始他们学校将扩招,每年将会有四五千名毕业生就业,其中还包括30%的学生是非深圳户籍, 那时候学校的就业压力将肯定超过今年。

深圳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对今年该校就业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就业不着急的现象,深圳户籍学生要比外地生源表现明显。调查显示,由于家庭条件不错,今年 的毕业生很多选择待业在家或是长时间的毕业旅行,再由父母找关系安排工作或者进入自家公司上班。一些确实尝试找工作却失败的,也主要是因为自身对企业不满 意。

除此之外,选择出国继续深造,也是今年很多毕业生的选择。

由于没有找到一步到位的理想职业,有些毕业生选择“曲线救国”。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李同学考上了本校研究生,他希望避开当前就业困难的年份,通过深造增加自己未来择业成功的筹码。“未来想继续读博,以后在学校当老师。”他告诉记者。

同样想避开“最难就业季”继续深造的,还有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张同学,她已经取得了香港浸会大学的OFFER。她认为当下的文凭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并不足以帮助她找到心仪的工作,出于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规划,加上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她选择了负笈香江。

记者了解到,深圳大学毕业生今年选择继续深造的近600人,占总体毕业生的9%。

专家分析,与很多城市相比,深圳就业机会相对充裕,加上不少毕业生父母能为孩子就业伸把手,或是因为家庭经济允许毕业生可以继续升学甚至留学。这些因素相加,让深圳毕业生面对“最难就业季”,有底气淡定从容。如果一定要工作,他们对工作的选择空间,相对也就大了很多。

调整择业观才能克服就业难

当然,深圳这些高校的毕业生们不为就业着急,不等于他们找个满意工作不难。他们就业到底难在何处?记者调查发现,关键是他们的就业观限制了择业的空间。

无论是校园招聘会还是采访,记者发现深圳为毕业生提供了足够的工作机会,但是毕业生对很多岗位都不买账。学生普遍表示,他们认为今年就业难不是找工作难,而是难在找到一份满意的好工作。

深圳毕业生尤其是户籍毕业生心目中的好工作,到底有什么特征?

“起薪高,单位离家近。”

“最好坐办公室,收入别跟业绩挂钩。”

“选择大公司,不要进小公司。后者太辛苦,且前途未卜!”

——这是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对“好工作”的“框定”。

起薪,是很多毕业生非常在意的。近日有媒体报道,上海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为4859元,位列全国之首;其次为北京的4746元,深圳的4494元名 列第三。记者在深圳采访发现,很多毕业生感觉自己“被平均”了。实际上,深圳本科毕业生起薪3500~4000元较为常见,深职院校毕业生起薪多数为 2500~3000元。

深圳毕业生小邓同学告诉记者,她5月份同时拿到三家单位的入职通知书,最终她选择在一家企业当杂志编辑,起薪4000元。她说同学们在深圳就业大致 都在这个水平。前几天她在应聘时遇到一个来深圳求职的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他提出薪水下限是1800元,这让她感到十分吃惊:这个起薪深圳户籍学生没有多 少会愿意,高职毕业生至少也要2500元才会考虑。

除了起薪,就业地点也是深圳户籍毕业生考虑的问题。据悉,原特区内的深圳毕业生多年来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就业范围:就业单位西不过南头关,东不过 莲塘。罗湖、福田、南山这几个区是首选,宝安、龙岗这些“偏远地区”一般不考虑。深圳信息学院会计专业的一名女生告诉记者,盐田港某公司给了她一份工作, 薪水待遇都不错,但考虑到每天往返交通可能要花两三个小时,她放弃了。她家住福田,想寻找离家不远交通相对便利的工作。

不少高校负责就业的老师都反映,这是很让他们为难之处,学校好不容易为学生联系了相对满意的工作,往往因为工作单位地点远,就被学生谢绝了。

另外,不愿意进小公司与企业一同成长、不愿意从基层岗位做起希望直接坐办公室,也是深圳毕业生们的普遍考量。即使在今年的“最难就业季”,这些观念 改变并不大。今年深圳的大公司、国企招聘数量较往年减少,但是深圳毕业生在工作地点上依然“坚守原则”。这种“坚守”,加大了深圳户籍毕业生就业难度。据 统计,深圳有50多万家企业,而99%以上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如果深圳户籍毕业生只将眼光盯着1%不到的金字塔“塔尖”,就业之难不言而喻。

校企对接克服“结构性矛盾”

说起毕业生就业难,还有一个词被频繁提起,就是“结构性矛盾”。

采访当中,供求双方总是各有各的“满腹苦水”。“读四年书,成绩不错,英语六级也通过了,可是企业为什么就看不中我呢?”毕业生感慨“梦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一家数字通信公司董事长唐先生向记者“吐槽”:“我们是空着岗位招不到人。学生在校学的东西都是纸上理论,来了用不上,至少要花一年到三年 的时间培养。”

“这种困境属于‘结构性矛盾’。学校与企业之间掉链子了。接上这条链子,校企合作是重要的手段。”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办公室 胡晓说,“深圳这方面的探索已经开始。比如腾讯公司在深圳大学设立了相关平台,支持学生创新活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领跑体育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店长’的 定向培训,从营销、管理等专业选取三四十个学生为公司的‘准员工’,企业参与编教材,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学生,而学生毕业后‘定向’输送到企业。深圳职业技 术学院原来有100多个专业,后来根据市场的需要缩减到70多个。提前沟通、按需生产,毫无疑问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沟通应该是双向的,任何“单相思”都成不了“姻缘”。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副主任米国琛建议,企业应该主动走出去,提前给高校、技校“下聘礼”,订单 式培养人才。他说:“在湖南、江西等地走访看到,很多职业技术院校加挂‘某某企业某某基地’的牌子,不过这些企业很多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企业该加把 劲。”据统计,湖南、江西等地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以前60%流向深圳,20%至30%流向长三角。但现在流向深圳的比例大幅缩水。米国琛说:“深圳现在有 些大型企业在内地建了学校,这很好。中小型企业若没有能力建学校,可以与这些院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引导他们毕业后为己所用。”

“‘结构性矛盾’必须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来解决。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的时候可以引入企业参与,比如模具专业,就可以联系龙头企业,真切地了 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模具人才,怎么开课才能达到企业对模具人才的要求。”胡晓说,“政府层面也不是无事可做,比如可采取一些政策鼓励校企合作。在德 国,一个企业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地,可以享受到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通过立法的方式确保这些优惠政策落地。这个深圳可以有,因为我们有立法 权。”

技术“大拿”要能与博士比肩

解决“结构性矛盾”的第一步,是供需合作,校企对接。可是,要彻底解决“结构性矛盾”,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合作,需要观念和制度的变革。

“我们近期走访学校发现,软件工程、印刷、模具等应用型专业就业率比较高,物理、化学、哲学等非应用学科专业则相对低。”胡晓告诉记者。记者在人才 市场采访也发现,企业急需的多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不是学历型人才,尤其是冷门专业的技工、复合技工等真是“一将难求”。深圳市艾里逊实业有限公司招聘人 员告诉记者:“我们要招聘自动变速箱技工,但市场上这类人才少,我们只好招聘从事汽车维修类、机械类工作的技工,通过培训让他们上岗。”。中万物业管理 (深圳)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说:“我们招聘装饰工,要求有泥瓦工、油漆工、木工方面的技能,还要求有酒店工作经验,属于复合型技工,所以挺难招的。”还有 一类是专业性比较强的技工很紧缺,比如空调工、电梯工、给排水工。

技能人才短缺,有很现实的“中国特色”。国内多数高校培养学历人才,本科、硕士、博士一路下来。培养技能人才的院校数量和比例都小,还通常对应大专 学历层次,缺乏培养高精尖技能人才的高校。在众人的观念里,仍旧是“学而优则仕”,蓝领的梦想不是当技术“大拿”,而是希望熬到白领,再从白领熬到金领当 管理者。技能教育缺乏可以与学历教育平行发展的通道。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职教育,已经延伸到应用本科和专业硕士、博士层次,建立起从 大专到专业学士和专业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结构体系。德国制造业举世闻名:学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各占半壁江山。

但是,技术“大拿”如何才能与博士比肩?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说,德国一时学不了,先学欧美、台湾地区,构建起中专、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 系。在这方面深圳有能力先行先试。“深圳的一些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单一层次的高职教育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上 又有所欠缺。高职教育进行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及专业硕士教育衔接贯通,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健全专业教育的学 位体系;同时以适当的渠道与传统的学科型高等教育沟通,形成H型互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这样一方面为人才成长提供可持续发展通道,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满足 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曾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说:“政府应该认识到学术人才培养与技能人才培养保持平衡的问题。要有好的学术人才,也要 有一流技师。政府应该向社会传导出这样的信号,这种信号得到企业的支持后,家长也会逐渐改变观念,认识到送孩子去学技术也会有光明的前景。”

度过就业季观念须转变

大学毕业生就业应该“脚先着地”,要能透过“骨感的现实”,看到其中折射出未来理想的丰满。

采访中,很多企业老板这样苦口婆心地劝说毕业生:熬住头三年,就会有“钱途”。但毕业生常吃不了苦,熬不过最初三年的职业沉淀期。深圳激扬光电有限 公司行政人事部负责人贾先生对记者说:“我们给应届毕业生的起薪是3000元,工作了4至5年的熟手,月收入可以拿到1万元左右,若带团队,月收入则高达 1.5万元。如果应届毕业生能熬过这三年,好好学习,则有机会成为公司的骨干甚至中层。但现实情况是,往往干了一年不到就跳槽了。”近几年每年都是招十名 毕业生,三年后最多剩两人。他说,“实际上,一名大学生毕业进公司成长为一名基本合格的工程师,就要三年时间。”

6月1日,在深圳市人才大市场综合招聘会的现场,近百家中小型企业招聘,现场有大批来自广州、长春、长沙等地的大学生,但很少能见到深圳的毕业生。 深大新闻系同学前往调查,海翔集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面试官从先生告诉他们:“你们学校的同学每年都很少过来,今年还没有看到深大毕业生来面试的。”

不屑去小公司、不愿意从底层起步,让今年部分高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面对许多工作机会却仍然两手空空。在用人单位看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要从这 几个方面自省:挑剔行业、挑剔岗位、挑剔薪水。采访中用人单位普遍认可深圳户籍大学毕业生存在这种心高气傲的优越感,希望能够得到改变。他们同时认可深圳 户籍毕业生的优势,就是“上手很快、接受能力强和灵活度大”。

深圳信息学院副院长刘颖认为,仍然没有签约的学生可以“骑驴找马”,放弃自设的就业禁区,先就业再谋发展。深大就业办陈莺老师也建议,应届毕业生把起点放低,哪怕不喜欢这个工作,也可以积累一段经验,务实一点,慢慢地从基础做起,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深圳大学传媒学院袁彦子、李松霖、徐惠平同学对此文也有贡献)

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