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余年传承之最:加多宝铸就形神兼备的正宗凉茶

 

1

2

3

东晋年间,岭南罗浮山上来了一位奇人异士,于山坳结庐而居。此人颇为神秘,观其装束,似道非道;听其口音,非吴即越。其时岭南一带由于气候湿热,瘴疠流行,百姓苦疫久矣,却束手无策。该神秘人士仿佛不怕瘴疠,终日跋涉于山野之间,访病问苦;攀延于悬崖峭壁,亲尝百草。而后在其茅庐日夜熬制,反复调配,并将所煲之药汤无偿赠与百姓饮用。说来也怪,凡喝过其所赠汤药者,未几即通体康健,瘴疠难侵。百姓奔走相告,方圆百里,前来求汤者络绎不绝。

此异人即葛洪,中国医学史上一个传奇色彩颇浓的人物。他既是道教学者,又是炼丹术士、医药学家。那一年,他四处云游,本拟寻一炼丹修仙好去处,来到广东罗浮山,见此处风景殊胜,便驻足于此,潜心药学研究,同时也采天然中草药配方煎煮,制成茶汤,为当地人驱瘴除疠,直至仙逝。

葛洪身后,其医著世代流传。由他首创的草药茶汤,更是得到岭南百姓的青睐,将其定名为“凉茶”———此“凉”非指温度,因其能清热降火,故而称“凉”。千百年来,凉茶成为岭南人防病治病的独门秘方,直至2005年,被认定为“广东省食品(饮食)文化遗产”。

但是,真正传承凉茶文化,并使其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重点保护的头功,非加多宝集团莫属。同时,加多宝所拥有的独家正宗凉茶配方,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一国家级“非遗”的代表作。

最有说服力的传承:成功申遗

如果说配方、工艺、原料的传承,聚焦的是外在的“形”,那么,文化底蕴的传承,才最能彰显凉茶之“神”。

传承,在百度词条中的解释是传递,接续,承接,沿袭创新。然而,对于无形的传统文化,什么是传承,如何传承?

首次,我们要明确应该传承什么?公众基本形成的思维定式是,传承必定是指承接好的方面。

葛洪之后,历史上最早有成型配方的凉茶,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于1828年(清道光八年)始创。后来,王泽邦的凉茶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流行多年,以其功效卓著广受欢迎,可谓现代清热解毒、袪湿美颜的先驱。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饮料市场是洋品牌的天下。一直尊崇中国传统文化的加多宝集团独辟蹊径,开始尝试对传统凉茶进行时尚包装。凭借着“预防上火的饮料”的精准切入点,加多宝这匹黑马,将凉茶打造成为国内饮料市场中继碳酸、果汁、茶类之后的第四大饮品。

2004年前后,异军突起的凉茶遭遇第一个瓶颈———围绕凉茶配方发生了多起诉讼,虽然最后都以凉茶的胜诉告终,但这些风波却引发凉茶行业深深的思考:凉茶文化的传承,没有一个系统依托,就像没有一个发力的支点,世代相传,何以为继?同时,要用什么来向消费者明证凉茶是安全可靠的?

将凉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任广东省食品协会会长的张俊修支持凉茶企业主动出击,保护凉茶文化。作为最主要的凉茶生产企业,加多宝在凉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件上责无旁贷。在整个行业为凉茶的传承发展路在何方而困惑的时候,加多宝“该出钱出钱,该出力出力”,大力推动并积极参与了凉茶文化遗产认定和保护工作。

非遗的申报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就算申报成功,对凉茶本身的发展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些疑虑,使业内一度产生畏难情绪。但加多宝从没动摇过,他们坚信:申遗的过程可以让现代人对凉茶文化产生认同感,而这种情感的触发,其潜力是惊人的,岂止“销售量上升”这么简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是科学而严谨的,其中有三个重点标准:一是由家庭或师徒、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二是传承时间要超过100年;三是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当时,参与申报非遗的凉茶企业,纷纷拿出“看家”历史来。其中凉茶创始人王泽邦所开的凉茶铺遍布南粤,非常有说服力。

2005年8月,经过一系列严谨科学的评估认证后,凉茶被认定为“广东省食品(饮食)文化遗产”。

2006年2月,凉茶成为粤港澳三地认可的粤港澳食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广东省文化厅、香港民政事务局和澳门文化局三方共同向国务院申报,最终获国务院批准,18个凉茶品牌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凉茶行业从业者奔走相告:凉茶从此受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公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的永久保护了!

鲜为人知的是,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国务院等部门将参与申遗的21家凉茶企业的54个秘方进行了梳理排序,最后共同认定:加多宝集团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凉茶16号秘方及专用术语的专属权。

消费者对凉茶安全饮用方面的疑虑,在非遗的金字招牌面前烟消云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凉茶传承与发展的十字路口,凉茶老大哥加多宝果断出手,将整个行业带向一条康庄大道。

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05年时,国内凉茶饮料年产量不足100万吨,在国家的经济统计中被忽略不计。2006年申遗成功,凉茶饮料以翻番的速度发展。到了2010年,凉茶饮料年产量达到2500万吨,成为世界饮料产业龙头。

也是从2006年开始,凉茶业巨头加多宝击败市场上的众多对手,七度蝉联“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量第一名”。

从民间配方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凉茶成功逆袭,从街头巷尾登上世界文化大雅之堂,再次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至理名言同样适用于凉茶文化。

最毋庸置疑的传承:独家传授

凉茶百花齐放,然而作为行业龙头,加多宝给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传统与正宗。获得正宗秘方的独家传承,是其出类拔萃的关键。

前面说过,历史上最早的广东凉茶成型配方出自王泽邦之手。然而,到底谁家获得王家的正宗配方,一度却争议纷起,各种自称正宗、嫡传的声音不绝于耳,凉茶行业泥沙俱下,消费者莫衷一是。“在市场上,看到不少打着传统招牌的绿豆沙、莲子汤,这些产品出品粗糙,运营混乱,不少过期了仍摆放在货架上。”一位长期活跃在销售一线的加多宝业务员坦承,这种现象曾给凉茶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这个乱局,直到凉茶创始人王泽邦第五代玄孙王健仪亲自出面澄清,谁是“正宗”才尘埃落定。

2012年1月,一直低调定居香港的王健仪少有地公开发声,她的表态一点不含糊:“早在1992年,我就将这个祖传配方独家传授加多宝使用。加多宝生产的凉茶是我独家授权配方的,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

王健仪在说出“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时,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年近70、外表温文尔雅的她,还挥了挥右头的拳头,以表现自己的坚定态度。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凉茶的传承,之所以强调“正宗”,是因为秘方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会影响到最终出品的口感及安全因素。

按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各配料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的规定,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凉茶,配方和顺序大致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正不正宗就那么重要呢?

“正宗凉茶秘方世代口口相传近200年,制作凉茶的酿造工艺和生产流程自始至终都是王泽邦后人掌握的。”王健仪认为,自家祖传配方的正宗毋庸置疑。“祖传秘方不是写药方,多少钱、多少量就可以了,必须是煲一定的火候,下一定量的药材,才是最正宗的。我们掌握的是这个东西,必须亲手教、亲口传授,而且亲自实践才能做到这件事。我们给加多宝传授了很多工艺,草药、过程、秘方都非常重要。”王健仪确认加多宝的配方与“正宗”凉茶配方一脉相承。

配方一脉相承,正宗从原料做起。在每一瓶红罐加多宝的配料表上,本草原料写得非常清楚:三花三草一叶(鸡蛋花、菊花、金银花、仙草、夏枯草、甘草以及布渣叶)。而这“三花三草一叶”,对加多宝人而言,就是品质的第一道安全关口。

源头管理一直是食品饮料行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多年前,加多宝就将质量监管范围延伸至田间地头。“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种植和定向采购模式的应用(详见本专题上期报道)。在此之外,加多宝还发布了凉茶行业第一份质量白皮书:《加多宝凉茶产品质量白皮书》。在这份白皮书中,可以立体看到加多宝质控体系的全貌。

一组复杂的数据,也印证了加多宝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无懈可击:一罐凉茶从基地选择到出厂需要经过55道检验环节、460项质量检测指标,每批产品需进行5342项检测。

这些近乎苛刻的质控程序,几乎与制药的G M P要求相近。但是从加多宝为实现“360度品质管理体系”特意绕的这条漫长的“弯路”来看,我们不难明白,凉茶文化之所以得到传承,是因为一代代的传人绝不满足今天99分、明天98分———这样的话,再博大精深的文化也终将没落。加多宝在质量的传承上,要做到的是天天100分,从源头到市场,用无懈可击的细节,构筑产品质量及安全的“防火墙”。

“加多宝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升品质、品牌、文化等方面深度及高度,让加多宝凉茶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走向世界,让世界聆听‘凉茶中国梦’的声音。”加多宝集团品质及资源管理部总经理庞振国如此理解加多宝对凉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所在。

最有底气的传承:发展壮大

当年王泽邦制作的凉茶饮料,虽然驰名岭南,但他想象不到,借着“正宗”的东风,这个红色罐装的区域凉茶饮料,竟然会红遍全国、走向世界———从高端餐厅酒店,到普通商铺超市,加多宝的市场份额超过70%,覆盖全国32个省市区。产品还远销东南亚、澳洲、美洲、中东等40多个国家。

让红罐凉茶红遍全球,加多宝志存千里。为了实现这个发展的梦想,加多宝的营销策略,从来都是与最“高大上”的国际国内大事紧密联结一起。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召开,其时正值凉茶成功申遗后的推广良机,加多宝不惜重金,大力推动中国凉茶亮相奥运这个世界大舞台。不过,当时的形势并不太妙。2008年的奥运独家饮料赞助被洋品牌买断,不占地盘优势的加多宝先发制人。“2007年公司就启动了‘祝福北京’的主题活动。我们在全国23个主要城市巡回举办路演和征集百万祝福签名活动。以56个民族共同为北京祈福为主旨,这个应景的活动选择的时间节点非常好,成功实现了品牌与消费者近距离感情沟通。”当年,参与该项目的一线销售员对这次“北京战役”仍得意不已。巧借助奥运,加多宝又在全国掀起了一阵红色风暴。

据凉茶“申遗”的牵头单位之一、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称,加多宝仅在奥运期间就砸了十多亿元的广告费。

2011年广州承办亚运会,加多宝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天时地利,借着“广州亚运会高级合作伙伴”的优势,全力宣传广东凉茶。来自亚洲各国的友人,在海陆空铺天盖地的“红色风暴”感染下,纷纷要求尝尝真正中国凉茶的味道。

在亚运会上大放异彩的同年,加多宝红罐凉茶还荣获世界食品“奥斯卡”大奖:全球食品工业奖。加多宝凉茶以东方的陌生面孔,登上了世界食品工业最高端舞台。

借此东风,加多宝在市场所向披麾。2012年,加多宝全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2014年初,加多宝再次超越洋可乐,荣获“2013年中国罐装饮料第一名称号。”

“作为凉茶生产企业,加多宝有责任将凉茶百余年来积蓄的养生文化传承下来,将这一民族品牌做大做强,推向国际化舞台。凉茶产业的发展也不仅是一个企业的事,或是市场竞争的事,而是关乎中华民族的事。”加多宝品牌管理部副总经理王月贵称。

让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广东凉茶;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喝到广东凉茶;让广东凉茶走出国门,走向全球……一罐加多宝,就像一颗种子,乘风飞扬,向更广大的空间传播出去。

“人类都阻挡不了”的发展壮大,无疑是最有底气的传承。

最有生命力的传承:改革创新

上世纪90年代初,凉茶创始人王泽邦第五代玄孙王健仪将祖传凉茶秘方独家传授加多宝后,加多宝于1996年创造了红罐包装,并推出了凉茶行业第一罐红罐凉茶,18年来,加多宝投入了数百亿元将红罐打造成了饮料行业最有正宗内涵的商业标识,而加多宝凉茶特有的红罐包装,几乎成了消费者选购凉茶的主要识别符号,并且为凉茶从区域走向全国,为凉茶行业的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了更好推动凉茶产业的发展,通过大量的调研,加多宝在2003年提出了“预防上火的饮料”的创新定位并拍摄以“怕上火”作为主广告语的广告片,正式吹响了进军全国的号角,从此,“怕上火”的广告语响遍了大江南北,带动加多宝红罐凉茶红遍了全国,销量一路攀升,从而成功开创了凉茶品类,成就了凉茶产业的大发展,同时,也改变了饮料市场的竞争格局,从此使凉茶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与此同时,加多宝在保证凉茶传统“水提”制作工艺的情况下,创造出了“集中提取,分散灌装”的大工业化生产模式,实现了凉茶饮料行业生产方式的历史性突破,保证了每一罐正宗凉茶的生产标准化、产品新鲜度和品质的一致性,为此获得了有“食品界奥斯卡”之称的“全球食品工业奖”。“加多宝采用传统的水提工艺,就像每一个家庭煲制中药材的话是用水来提取的,也有公司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工艺的,但是相比两种工艺,水提取出来的成分是一种传统的、有效的物质,没有残留成分,采用有机溶剂提取的话,最后在处理的过程会存在一些有机溶剂残留。另外,水提工艺能够将植物多糖这种成分最大可能从本草原料里面提取出来。”加多宝集团品牌管理部高级经理彭群国如此描述这种工艺。

除了依托正宗配方和工艺创新,加多宝为保证每一罐正宗凉茶的高品质,独创了“360度品质管理体系”,为加多宝凉茶的腾飞奠定了物质基础。加多宝先后通过了美国FDA注册认证CN A S认可等多项国内外权威认证,开启了中国正宗凉茶的国际化绿色通道,并由此获得了有着中国管理界诺贝尔奖之称的“中国管理学院奖-品质管理金奖”。

万事俱备,但是没有大事件和大平台配合是无法支撑大品牌传播的。加多宝创新性地通过优质资源实现了品牌战略的需要,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与《中国好声音》的正宗联姻。加多宝当初基于战略考虑选择了《中国好声音》这档全新的“正版”娱乐节目,正是这种原汁原味的格调与加多宝的内在“正宗”精神高度吻合,让加多宝成为了近年来最火的、话题性最强的品牌,成就了中国娱乐营销史上的一段佳话。

加多宝品牌管理部副总经理王月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多宝是一家勇于创新的企业,18年来,加多宝在生产工艺、广告创意、营销推广、公益模式等多方面坚持创新,成功开创了凉茶品类,做大做强凉茶产业,让凉茶从岭南一隅走向全国、全世界。

最有善意的传承:践行公益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80年前,清道光年间,王泽邦在广州西关开设诊所。除郎中坐堂行医外,诊所大堂的案桌上还专门陈列两个半人高的葫芦状大铜壶,壶边是一排青花粗瓷大碗。过往路人只要丢下几个铜钱,便可端起青瓷碗,从大铜壶内斟出一碗凉茶尽情享用。

为表王泽邦济世之功,林则徐命人特制一金色大铜壶赠与王泽邦,寓意悬壶济世。悬壶济世,是葛洪与王泽邦作为医者最主要的精神诉求,也是跨过时空障碍将他们联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天造地设的凉茶,其降临世间的意义,正在于纾解民困。所以,凉茶精神的传承,是人与人之间正能量的传与承。这种人类情感交流,细腻又不形于色,正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加多宝对凉茶精神的传承,表面看同样波澜不惊。不过,倘若用心观察那一瓶瓶红罐加多宝在无限时空中的流转,我们却能清晰看到一股有形的力量在人与人之间运转自如。

镜头切换到无数的颁奖台前———加多宝集团品牌管理部副总经理王月贵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可能是:“感谢消费者多年来对加多宝一如继往的支持,在这种强大的支持力下加多宝顺利发展,成功走到今天。”

连续七年蝉联“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量第一名”!每10罐凉茶销售中,就有7罐是加多宝!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短短10几秒钟的品牌选择过程中,消费者迅速圈定红罐加多宝,这显然已经不是哪个品牌铺货铺得比较好的简单问题,这是直指人心,天人合一。

消费者把一瓶瓶红罐带回家,在购买过程中,向加多宝传递的是信任与支持,汇聚向加多宝的,是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从销售的角度看,是一年超过200亿元的销售量,是超过70%的市场占有率。这些来自消费者的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如何再次迸发与再次传递?加多宝选择了公益这个最广义,传播面最广的传播通道。

秉承“圆今日学子梦,造未来栋梁材”的宗旨,加多宝的助学之路一走就是十余年。2012年,加多宝集团将坚持了12年的公益助学项目正式更名为“加多宝·学子情”爱心助学行动,迄今13年来,加多宝累计帮助超过10000名高考贫苦学子顺利进入大学。这些寒门学子,怀着栋梁梦想,经过高校的锤炼,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又成为了加多宝队伍中的一员。

缘起加多宝,梦圆加多宝。通过一瓶瓶红罐加多宝的流转,能量的传承开始有了前进的方向。在这种正能量的传递过程中,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变得不神秘,变得触手可及。

“以善促善,人人公益”———加多宝集团品牌管理部副总经理王月贵多次强调加多宝的公益宗旨。这八个字之间蕴含的深意,其实就是饮水思源,促成人与人之间仁心善行的良性循环。这与千年来医者借凉茶悬壶济世、解民疾苦的精神,岂不正是一脉相承?

消费者眼中的“凉茶中国梦”

编者按:南方都市报4月10日B16至17版《从一罐正宗凉茶的诞生,看加多宝360度品质管理》刊登后,加多宝消费者、南都忠实老读者曾天逸向加多宝发来一封信,文中流露出该读者对加多宝多年的关注,并表达了对加多宝质控体系的赞赏。

读罢南都记者采写的跨版的长篇大作。认真用心读后,感慨良多。作为一家饮料食品企业,能够以“使命”二字来高度、认真、负责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凉茶饮品,确实让人们对这家一向以“阔绰”行善的企业肃然起敬。

与君相交多年,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来一罐加多宝”这熟悉的声音。我因为是“深圳收藏企业内部报刊民间第一人”,有幸从各种渠道认识和了解各行各业。王月贵———这位加多宝品牌管理部副总经理的名字,让我一次次在重大活动或事件中记住了他。虽然他不曾认识我,但这位老哥哥每次代表加多宝“出场”时,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出报当天,我与妻儿深夜一起,看完了南都记者采写的“一罐加多宝凉茶的诞生记”的深度报道后,久久不能平静和入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可能曾见过它、认识它、喝过它。加多宝对“品牌”二字的深刻理解,已然超出了打造“百年品牌”和打造“世界品牌”的认知。按做药的标准和要求来生产饮料,“严”字当头成就了加多宝。人们爱喝它便可想而知,不仅是在日常餐桌上,送礼往来、馈赠亲友、孝敬长辈……那一提、一罐、一瓶、一支“喜庆红”,已成了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我们身边的每一罐加多宝,就像是加多宝企业的“孩子”或作品。从婚检开始,到孕期检查、产检、体检等每一个细微处的高标准、严要求、细管理都是为了每一罐高品质的加多宝能成为经典。

太多太多的话语想要说给你听,太多太多的赞歌想要唱给你听。我曾经连续多年参加过南都深圳新闻部的“神秘顾客”活动,希望有机会携全家一起亲眼见证一罐加多宝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诞生。只为放心,只为明天;为加多宝,为你我的梦想———加油!

曾天逸给加多宝与南方都市报的寄语

致加多宝:

在“中国梦”引领下的加多宝,要走海内外“两个市场”共同繁荣的发展方向。通过加多宝人的持续努力,走出一条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国际化品牌之路来。

致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与加多宝的愿景和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做“中国的最好”。无论是“办中国最好的报纸”,还是连续7年荣获“中国饮料第一罐”;两者都已经是各自行业内的领军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