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的惯性黑脚应该红牌罚下

 3700万赞助的日耳曼战车,1100万力挺的潘帕斯雄鹰,完美会师,很好地诠释世界杯了all-in的真谛。

同为耐克赞助,扶不起的东道主,飞翔的橙衣军团,却只能被拦截在季军争夺赛。有传言说说阿迪暗箱操作垄断比赛,必然会招致全世界的杯葛。因为球迷希望看到的是绿茵场上的终极对决,而不是密室里的利益交割。

世界杯赛事最终以德国胜出结束,而另外一个战场的竞争仍在硝烟弥漫。

在中国互联网安全市场,弹窗、拦截、口水战……类似的垄断和竞争,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圈的一大特色。奇虎360的弹窗战术,也已经上升到了企业核心战略的层面。继对金山、搜狗、腾讯使用拦截之后,近期,360又开始对百度安全产品的拦截。

再兴弹窗拦截 360难掩“伪安全”本质

随着扫二维码、6位数字验证码、快捷支付等应用的普及,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也让用户胆颤心寒。考虑到用户的现实需求,百度、腾讯纷纷整合自己的移动安全产品进入移动安全市场。其中,百度卫士凭借查杀木马、防骚扰、防偷流量和恶意扣费等功能,借助多渠道分发,迅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同时,腾讯手机管家也借助微信、应用宝、QQ等当家头牌,赢得了300%的用户增长率。

这样的入侵者,让曾经独霸国内安全市场的360感到不安和恐慌。由此又开始了此次“换汤不换药”的拦截手段。

360对百度安全卫士的第一种拦截方式,直接省去了弹窗提示网民选择的步骤,把该百度安全卫士的驱动放在了一个黑名单文件中,且只存放MD5,当卫士在加载该驱动的时候直接被默拒。所谓MD5,类似于人的指纹,它为任何文件产生专属唯一的“数字指纹”。如果任何人对文件做了任何改动,其MD5值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即使用户想要安装,因为驱动在360黑名单中被默拒,自然无法安装。对于很多对互联网不甚熟悉的用户而言,可能还会认为是百度产品问题无法安装,殊不知真正的幕后黑手另有其人。

另外一种拦截手段是针对日益增加的百度安全组件启动量进行绞杀策略。这种方式是针对自带百度安全组件的其他产品的拦截,360在用户安装过程中把驱动、服务和启动项设置弹框,进行诱导性提示网民停止安装。如PPS等产品,当网民安装时候,甚至出现了4个黄色弹窗,只要有用户选择其中一个优化, 整个组件将失去保护其他产品的能力。

据了解,百度卫士自去年上线,被360以“导致系统运行缓慢”、“捆绑了其他软件“、“误导您下载安装不需要的软件”等理由进行弹窗拦截。而据近期百度卫士公布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6月,360拦截次数高达2066万次。

根据近期360公司公布财报, 截至2014年3月,360手机卫士用户量高达5.38亿,目前,360手机卫士市场份额稳定于70%以上。360安全产品作为检测、拦截病毒的安全软件,会以“弹窗”形式提示用户,其本质应该是服务于网民,保护网民电脑安全的。但是在互联网竞争中, 360为了达到打击对手的目的,通过隐性欺骗和胁迫的形式,挟持中国近5亿网民进行了此次竞争。这个庞大的数字不禁让人深思,在中国,网民缘何总是被当成企业竞争的武器?5亿网民的网权到底是怎样被置于轻若鸿毛的境地?

360拦截的背后业务“天花板”的无奈举动

易观智库4月发布的《中国手机安全市场现状研究报告2014》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百度旗下手机安全产品百度手机卫士发展迅猛,上线100天活跃用户市场份额即突破18%,受此影响,360及腾讯的用户覆盖率则有所下降。同步看PC端,根据360一季度财报显示,2014年3月的市场渗透率为93.3%,比去年同期的市场渗透率为95.8%下降2.5%。潜在用户仅增加了0.36亿,360安全市场在PC端能够扩展的领地显然微乎其微。

近期,360安全卫士发布了最新版本,该版本针对年轻网民需求进行了界面和功能的简化。但是其新版本中仍然不难看出是抄袭了“百度杀毒”的设计和理念,甚至功能也一并拿来使用。有业内人士分析,360想要从一贯的恶意竞争回归到产品,但是创新乏力,网民很难买单。对外对手意气风发、对内业务天花板,创新乏力,内外高压下的360,在短期商业利益的驱动下,360安全“弹窗”本质已经再显流氓本色,成为了拦截、打击对手的武器。

时下对互联网产品有一种说法——泛媒体。某种程度上反应迅速互联网产品能快速的为网民传递信息,形成互联网上至为重要的引流。作为已驻用户电脑的360安全产品,无疑担纲着一个“泛媒体”角色。但关键是,泛媒体化要有底线和规则,必须遵从媒体的道德规范,尊重事实,传播合法信息。如果泛媒体化跑偏了,一边利用自身的产品功能去站稳脚根,一边利用泛媒体化属性去诋毁竞争对手,挟持用户充当自己商业竞争的人质,那么这种竞争手段比如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弹窗怪相 需加强监管

2013年9月,360恶意拦截搜狗触犯反垄断法;2013年10月,360对金山产品全面拦截;在不到一年时间内,360对百度拦截次数超过2066万次……作为“拦截”惯犯,360在庭审中屡战屡败,也收获了“败诉专业户”的称号。

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别是互联网领域,竞争的优劣势变化是极为迅速的。而冗长、严谨的司法审判程序,显然早已无法适用于这样的竞争领域。法律维权的困局在于:由于司法损失远小于争斗损失,即便法庭判决过错方输了官司,但在法庭外它仍然赢得了市场。

回想不就以前的一段历史,当微软遭受网景(Netscape)开发的互联网浏览器冲击时,微软的掌舵人比尔·盖茨祭出了操作系统捆绑IE浏览器,随PC免费发放的方式冲击收入单一的网景,引起极大的市场争议。网景提起垄断诉讼,反垄断诉讼官司在美国和欧洲一打好几年,微软坚持认为浏览器应该,也必然是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这几年诉讼期间,微软一方面通过免费策略抢占市场,一方面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浏览器开发,迅速将处于技术劣势的IE浏览器打造成一款至少可以与网景浏览器抗衡的产品。当官司接近尾声时,网景公司也已经奄奄一息了。微软虽然在官司上丧失了声誉,但是在市场竞争上,完胜对方。

早在2011年,国外研究机构Citron发布报告称,360多起败诉和不诚信问题,如果发生在美国,将永远不会被批准上市。

对相关企业来说司法诉讼的目的,仅仅是在道义上标明自己正义的一个手段。真正杜绝类似恶意弹窗攻击,保障网民权益,现阶段还必须建设与之配套的多项规范和监管措施。

对于网民而言,最基础的网络安全往往依赖杀毒等安全软件的保护,网民拥有选择自己电脑安全软件的权利。随着80、90后网民增多,已经不再是互联网“小白”角色。360的“伪安全”和“拦截”竞争行为已经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对于互联网竞争而言,但凡有悖“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的产品与厂商,在互联网竞争中必将难以成为长远之计,强占市场胁迫用户竞争,也必将被用户抛弃。

在世界杯决赛,胜者永远只有一个,而在国内互联网安全市场,战争却还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