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深圳医药体制改革 小病找家庭医生

深圳医院

新建市属医疗卫生项目分布图。(资料图片)

“十二五”卫生事业蓝图绘就

降低个人基本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大病区域内解决,市、区人民医院全部通过三甲评审

王荣书记3月8日调研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当天下午,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召开扩大会议针对王荣书记提出的几点要求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贯彻意见。

3月14日,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公布《关于贯彻落实王荣书记调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意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逐步提高政府和社会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着力保障市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效降低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的自付比例。市民的大病基本能够在各城市功能组团的区域内解决。到“十二五”期末,市级医院和各区人民医院(中心医院)全部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

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我市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完善与千万以上人口健康需求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符合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定位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坚持政府卫生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财力水平相适应,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着力保障市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效降低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的自付比例。

提高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逐步增加免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特别是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

大病区域内解决

小病找家庭医生

根据市民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快建设好已经开工或立项的大型医院,完善以城市功能组团为单元的三级医院的布局,实现优质卫生资源的均衡布局。完善妇产科、儿科、中医医院布局,加快发展肿瘤、康复、创伤外科、老年护理等专科医院,使市民的大病基本能够在各城市功能组团的区域内解决。

加快推进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解决固定用房问题,提高医务人员、适宜设备配置档次,实施全科医学服务标准,全面提高诊疗能力。以社康中心为平台,发挥医师多点执业的制度优势,充分利用举办医院的人力资源,加快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具体责任人、以专科医师为技术支持的家庭医生责任制,让每个家庭、每位居民都有责任医生。

向香港全面开放医疗市场

重点完善社会资本办医引导政策,支持其建设三级医院、特色专科医院,发展特需服务和特色专科项目,建立政府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提供个性化高端服务的多元办医政策体系。

鼓励境外资本来深举办国际医院,为香港医务人员全面开放医疗市场,提高医疗服务的国际化水平。鼓励和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医学科研教学、继续教育、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民营医院可持续发展,提高档次和水平。

医学高级人才

可拿百万年薪

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配套政策,解决好社区医务人员的职称评聘、继续教育问题,建立一支能够为居民健康把关、为公共卫生安全“守门”的全科医师队伍。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每年选拔一批高级专科医师到国内外一流医学机构进修培训。通过分流措施优化老医院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消除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成堆的现象,将医护人员的比例提高到1∶1.5。

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来深工作解决安居落户的实际困难,以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和工资报酬,面向国内外招聘一流的医学人才,为实施优势重点学科群建设奠定人才梯队。

按照市政府有关高层次人才的规定,建立一批优势重点学科带头人特聘岗位,让这些在全市医学领域具有领军作用的高层次人才,通过自己的高超技艺和突出贡献,每年拿到50万元至100万元的收入。

实施新、老三级医院集团化管理

加快推进与香港大学合作共建共管滨海医院,以及委托中山大学管理市肿瘤医院合作项目,使两家医院在开业后五年内达到国内一流的水平。

发挥帮扶带动作用。实施新、老三级医院集团化管理模式,利用老医院成熟的管理团队、管理制度和成规模的技术力量带动新建医院快速发展。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扶持民营医院达标上等,以等级评审的标准规范促进医院内涵提升。今年年底,现有的二、三级医院要全面启动创二甲、创三甲工作。北大深圳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在年内完成创“三甲”任务。

到“十二五”期末,市级医院和各区人民医院(中心医院)全部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

“十一五”卫生事业成就回望,“一大一小”战略成效显著

门诊住院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深圳医院

全市社康中心实行药品零加成,图为近日在社康中心拍摄到的宣传墙。(资料图片)

“十一五”期间,我市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过去五年,全市卫生人力资源增加45%,门诊量增加了83%,住院量增加了58%,公共卫生服务量增加了50%;我市参保人数达到1038万人,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17%。这些支撑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指标都达到了全国最好水平。

我市初步确立了能够满足千万以上人口健康需求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符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卫生机构增加六成

2010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2376家,比2005年末增加946家,增长66.2%。医院107家、公共卫生机构58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607家,门诊部327家、诊所和医务室1266家、其他卫生机构11家。

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总数22679张。“十一五”期间,每万人口病床数由20.3张增加到22.3张(按常住人口1017万计算,下同)。全市共有卫生工作人员7006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2012人,每万人口执业医师数由18.5人增加到21.6人。

社会办医疗机构总数增加73.3%。2010年,全市社会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数占全市总数的28.2%,床位数占全市总数22.5%。完成全市门诊总量的21.7%、住院总量15.9%,初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公立医院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持续不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全国公立医疗机构改革16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之一,深圳早已迈开了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先行先试的步伐,通过合理布局、降低费用、提高效率一套“组合拳”,让市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按照完善新型城市二级医疗服务体系的总体架构,加快推进以二、三级医院为主体的区域医疗中心和以社康中心、一级医院为主体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建设。

坚持实行“院办院管”的社康中心管理体制,使举办社康中心的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具有内在利益纽带的分工协作机制。在医保偿付、医疗收费、优质服务等方面着力引导市民“小病到社康”,使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上下联动机制。

这种分工协作机制,既提高了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又能有效减轻市民医疗费用负担。2010年,全市社康中心完成的诊疗量占全市总诊疗人次的比例从2005年的24.7%(1300万人次)提高到2010年的36%(2800万人次),每门诊人次费用仅为49元,低于广东省平均64.2元的水平。

国家规定的公立医院财政补助项目完全落实,较好维护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2010年,全市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17%。社保部门对综合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实行单病种限价、结余奖励制度;对劳务工医疗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实行门诊费用统筹和“总额预付包干”制度,既保障参保者利益,又激励医疗机构。

2010年,全市公立医院每门诊人次费用121.2元,每住院人次费用6403.4元,低于全国公立医院同期平均水平(166.4元、6440.2元)。

医改初步完成

基本制度改革

2009年以来,我市全面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两年多来,医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实施。在国家和广东省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上,我市共确定了795种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用药目录。从去年12月起,全市社康中心面向本市参保人员实行基本药物“零加成”销售。此举一年可为市民减轻药品费用负担7500万元左右。社康中心由此减少的业务收入,按照补“需方”的方式,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渠道安排补助。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在2007年推行9大类基本公共卫生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指南、绩效考核办法和财政补偿机制,提高了服务覆盖面和质量。截至2010年,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410万份,去年又新增4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0年,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受惠人群达522万人。

基层医疗服务网络覆盖所有社区。“十一五”期间,各区除完善了社康中心资源配置和服务功能,提高社康中心诊疗服务能力外,还建立了医院专家定期到社康中心服务的制度。2010年,专家进社区人数达到了4.9万人次;实施了全科医师三年规范化培训项目;试行了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2010年,基层医疗机构完成全市门急诊总量的65.5%。

卫生部长高度评价深圳医改

2010年8月18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五洲宾馆五洲厅听取了深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汇报。他充分肯定了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就,高度评价了深圳在医改中取得的先行先试成果。陈竺指出,深圳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直起着“排头兵”的作用,在一些重点领域起到先导性作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竺说,深圳市推行的社区首诊符合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康中心“院办院管”的机制又使得大医院与社康中心有了非常合理的衔接;深圳的医保制度引导居民到社区首诊,也引导了社会合理就医。

市领导调研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并提出殷切希望

深圳要为全国医改“破题”

我市近年来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着力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初步确立了能够满足千万以上人口健康需求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符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了基本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3月8日上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率市领导王毅、吴以环调研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考察了滨海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并听取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我市卫生改革发展、大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的情况报告。

王荣对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成就给予肯定。他指出,在新一轮发展中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既是深圳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必然要求。医疗卫生事业事关居民生活质量,是加强社会建设、打造民生幸福城市的重要内容。

针对加快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王荣提出了几点意见:一是要在国家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突出社会管理的新时期,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加速发展。二是按照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锐意改革创新,用体制机制优势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和一流医疗卫生资源,提升我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使之与深圳发展目标相匹配。三是要按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的工作要求,加快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强化改革意识,把步子迈大一些,勇于破解国家医疗改革的难题,为全国医改提供有益借鉴和做法,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疗卫生体制方面为国家作贡献。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新春伊始,王荣书记就率队调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意义重大,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和医改工作的高度重视。

实际上,王荣书记刚到深圳不久,就于2009年12月到卫生系统调研过一次,并在2010年1月份亲自主持召开全市医改动员大会。在这次调研座谈会上,王荣书记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认为深圳卫生事业发展不仅很快,而且很健康。

正如王荣书记所说,过去的五年,我市卫生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过去五年,我市实施了“一大一小”卫生事业发展战略,创造了全国一流的医疗服务效率,整体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费用控制在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之下,向市民群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2009年开始的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市形成了多部门共同组成的“大卫生”领导体制,在保障制度、服务体系建设、筹资以及公平性和可及性等方面做出了成绩,在一些医改难点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去年12月,王荣书记在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医疗卫生目前还是深圳作为一座新兴城市相对而言更需要提升的领域。在今年3月8日调研工作时又指出,卫生事业不可能像经济建设一样在三、五年内跑到全国最前列,必须有一个积累和运营的过程。

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江捍平认为,王荣书记的这两次讲话,阐明了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规律,为统一各部门推进医改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为困境中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解套,是我市全面实施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场及时雨,必将对今后五年的卫生工作,特别是医改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0家市属公立医院院长签订“责任状”

深圳医院

近日,市儿童医院护士忙着给患儿治疗。(资料图片)

今天,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将召开全系统干部大会暨《公立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签订仪式。市卫人委主任江捍平与10家市直属医院院长签订《公立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责任书》界定了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六大类25项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主要目标。

据江捍平介绍,本次签订的《责任书》期限5年,从今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止。目的是厘清政府与医院的责任和义务,在加强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增强医院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建立分级决策、多元监管、自主经营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体制。

《责任书》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明确了卫生行政部门的17项责任和义务;二是明确了公立医院的19项责任和义务;三是规定了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25项目标;四是明确了公立医院领导班子的考核和奖惩方法。

市卫人委将按照《责任书》确定的目标和考核方式,每年对公立医院实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分五级,与领导班子的表彰奖励、绩效工资、聘任挂钩。对完成综合目标管理情况良好的,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可享受高出本院职工平均工资水平1.5~3倍的绩效工资。对于工作特别突出或做出重大贡献的,对医院及领导班子给予其他方面的表彰和奖励。

对未能完成综合管理目标的,给予提醒注意、黄牌警告,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绩效工资不得高于职工的平均工资,直至交流轮岗、解除聘用合同。对于造成负面影响、造成资产损失或违法违纪的,按有关规定依法处理。

医疗机构联网运营

深圳医院

电话预约挂号,方便市民看病。(资料图片)

按照新型城市两级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架构,以城市功能组团为基本单位,以各区域内的综合性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和技术指导单位,推动组团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联网运行。

联网医疗机构实现差别化服务,医生多点执业,卫生资源共享,建立分工更加合理、资源利用更加充分、服务提供更加高效的现代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分级诊疗、分片转诊、社区首诊模式,将普通门诊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并通过“双向转诊”、预约诊疗等制度,为基层首诊的病人提供转诊绿色通道。

加快全市医院集成平台建设,年内基本建成统一共享的“深圳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与银联系统互联试点工作,年内覆盖所有公立医院,并逐步在民营医院推广应用。

滨海医院试点全员合同管理

在政府层面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履行有关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职能。在公立医院建立理事会制度,负责行使医院经营管理决策职能。

市属医院和各区人民医院必须在年内完成改革任务。医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公立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度,明确医院管理目标,界定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以滨海医院为试点单位,打破医院在编人员、临聘人员、雇员的身份界限,实行员额管理制度。医院对所有在岗人员实行合同管理,推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薪酬标准。提高领军人物、关键技术骨干的工资待遇;缩小在编人员与临聘人员的收入差距,提高医院内部分配的公平性。在岗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与工作量、工作质量挂钩,向业绩优、贡献大、效率高的岗位倾斜,让医务人员的劳动收入、福利待遇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和工作质量的提高而改善。

改革医院人员招聘制度。打破职员、雇员统一招考的限制,由医院在人事主管部门的授权和监督下,自行开展人员招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