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双限房申购身份证号“残缺”引质疑

公示的申请人身份证“残缺”,引起网友质疑。

只要是进入公共资源申购领域,其申请人的所有信息都应该对社会公开。因为你占用了社会资源,或许有的申请人认为个人信息是隐私,但你要考虑你占用的是稀缺的公共资源,是享受政策倾斜的,其中还有纳税人的钱。你如果要占有公共资源,就不应该觉得对隐私必须严格隐藏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中签人的资料必须公开透明,无论你的工作单位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从开发商公布中签到住建局公示期间都应该公布,接受民间的监督。——市人大代表杨勤

深圳双限房申购身份证号“残缺”引质疑

公共资源一定要接受监督,尤其是来自民众的监督。申请者的信息不公开透明,民众如何参与监督?有些人总是认为隐私是个人信息,不宜公开,这其实是存在误区的。比如有些官员的财产不肯公开,可是在国外我们就知道普京的财产是多少,作为公众人物,就应该勇于接受大家监督。参与公共资源的人群,可以将与申请条件相关联的信息公布,这不仅能给予民众获得查询的渠道,来证实信息是真实的,也能让那些动歪脑筋的人知道,如果你存在欺骗的信息,就会被民众查询而挖掘出来。

信息本身的公布须有法可循,如何做到信息公布时让足够多的民众充分了解,以便民众能真正地监督,必须做到信息公布的到位,而不是虚晃一枪或者走个形式,身份证号码有什么不能公开的呢?我认为光是身份证号码还不够,为什么不能公布其收入、工作单位等信息,我觉得只要是分享公共资源,只要是走进公布的环节,都有必要透明。——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现象:

民间自发监督资源分配

从2010年起,深圳开始构建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型商品房等住房保障新模式。作为备受社会关注的公共资源分配,廉租住房主要保障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住房困难家庭;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由公共租赁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夹心层”住房困难家庭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以及符合条件的人才,则由安居型商品房进行保障。

可是,由于转手存在巨大的寻租和获利空间,深圳保障房申请环节多次出现漏洞,“骗购”屡禁不止,这也让保障房的分配成为众多网友的关注点。今年首个双限房项目——长城里程家园的部分申请人通过自建QQ群的方式进行讨论,期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对进入候选名单的中签申请者进行监督。事实上,随着保障房新模式的逐渐铺开,那些期望能通过合理途径申请获得保障房的人群,正在逐渐成为一群民间监督者。

“公共资源如何得到正当监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通过何种监督才能让公共资源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况下做到合理的分配以及持续性地服务于需要人群?”网友“华夏”向记者表达了他的疑惑。

窘境:

自主监督缺乏信息渠道

公众到底该如何监督公共资源的分配,房网论坛上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因为信息公开的渠道有限,自主监督依然存在不少无奈。

网友“流水无涯”就认为,保障房建设根本上来说属于公共资源的分配问题。因为暗箱操作而进入公共资源领域,性质上就是利用公共资源谋取私利,怎样在公正公平公开的情况下分配公共资源,是主管部门应该考量的问题。但对于部分愿意参与到监督体系中的民众而言,他们盼望的不仅是公正公平公开的分配机制,更重要的是能拥有一个清晰的监督体系,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能直接监督到申请人的详细资料。

“怎样进行公共资源监督,除了身份证号码的公开外,为何不能公开其资产、户籍、住房、职称、学历和纳税年限等信息?”网友“华夏”也如是表示。

“什么样的社会参与机制的引入,才能真正让民众对公共资源公开透明的分配更加信任?”一市民表示, 深圳在保障房分配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此前就曾经被曝光保障房申请环节出现漏洞,甚至还有“骗购”情况。早在2009年,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市级备案结果公示”中,一度出现一名身份证号为“111111111111111111”的人,当时有网友戏称为史上最牛身份证号。就在网友们纷纷质疑登记失误或是暗箱操作时,相关部门解释,这并非真正的身份证号,而是为因为特殊原因无身份证的申请人设计的特定编号。不过,那次公共监督的结果依然让不少关注经适房发展的市民尤为印象深刻。

房网论坛的网友“苹果”表示,为什么申购人名单公布之后,其身份证号码却无法完全公开?对于民间公共监督,他们有期待却迫于信息量不足,寻找监督的途径有限,甚至通过公开的投诉依然没能得到应有的监督效果。

尴尬:

尚无完整轮候及退出机制

记者了解到,深圳保障房尚无完整的数据以及分配、轮候和退出机制。廉租房、公租房一旦获得资格,并无明确退出时间;而2011年7月之前的经适房在购买5年之后,即可上市转手交易。 根据《深圳保障性住房条例》,购买保障房的家庭或者单身居民,仅在出现以下4种情况时政府可收回:已另行购买拥有住房的;全部家庭成员户籍均迁出本市的;因银行实现抵押权而处置保障性住房的;需要转让所购保障性住房的。

万科总裁郁亮曾坦言,目前内地仍无一个城市建立了良好的保障房分配、轮候和退出制度,这可能就是保障房最大的问题所在。因为没有完整的分配、轮候和退出机制,目前深圳市在保障房申请过程中,就曾通过实行“九查九核”的方式对申请人进行最终筛选。去年的保障房申请阶段,在协调了规划国土委、公安局、交警局等九个相关职能部门和多家商业银行后,核查了申请人住房、建设用地(宅基地)、户籍、婚姻、计生、优抚、残疾、住房贷款、家庭收入、车辆、银行存款、股票、保险资产等情况。

可是有不少网友依然对最终的结果心存疑惑。网友“万能的王”就表示,期待主管部门在对公共资源申请者的监督过程中,能将每一个申请人审核的资料情况公开公布,便于民众的自主审查。

未来:

将引入社会参与机制

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深圳下一步将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系统,严格准入与退出管理。除了要建立全市统一的保障房数据库,整合全市住房保障对象的户籍、收入等信息。另一方面,建立保障对象信息诚信申报及动态核查机制,对骗购、骗租保障房等违规违约行为予以严肃查处,并进行记载和公示。更让人关注的是,届时还将引入社会参与机制,探索建立保障性住房轮候机制。

近日,深圳首个双限房——长城里程家园的抽签引发网友热评,大家关注的不仅仅是抽签过程的公平与否,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达到对申购对象的真正监督。就在晶报报道有网友自建QQ群期望自主监督之时,更多的网友对双限房申购人信息公开中身份证号码“残缺”提出质疑,认为这样会让大家空有一腔监督热情,苦于欠缺透明的信息公开渠道,难以实现真正到位的监督。有市人大代表和专家明确表示,申请及获取公共资源者有必要在每个公示环节公开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相关链接】

目前的香港公屋轮候册上,有超过11万人等候“上楼”。而已经住进全香港大约200个公共屋村的约为280万人,再加上住进居屋的60万人,香港约有一半人都住在公营房屋。目前香港公屋平均轮候时间是3年,平均每人居住标准是11.2平方米,如果一个人居住超过30平方米,港府有权将房屋收回再分配一个较小的单位,除非居住的是60岁以上的长者。

此外,根据香港房委会于1987年推行的公屋住户资助政策,凡是在公屋单位居住满10年的租户,须在往后每2年申报收入一次。